4月29日,浙江紹興市智能裝備小鎮“天姥歸谷”創新平臺順利舉辦科技成果轉化路演活動,來自經信、科技等單位的多名年輕干部參與其中。紹興各地的科創園區、開發平臺,既是產業孵化的基地,也逐步成為干部提升履職能力的實訓課堂。
近年來,紹興市緊盯事業所需、崗位所需、干部所需,加強多領域統籌、多元化供給、多渠道鍛煉,構建分層分類、系統立體的履職能力培訓體系,切實提高干部推進現代化建設能力。
堅持分層分類
銜接多領域履職需求
“5天的專題培訓有培育新質生產力、推動數字化轉型、區域協同發展等專題授課,又到訪廣汽、華為、美的等多個代表性企業現場教學,知識密度很高,十分‘解渴’。”4月14日—18日,紹興市“騰籠換鳥、鳳凰涅槃”實踐專題研討班赴廣州、佛山、東莞等地開展學習培訓,學員們紛紛表示對本地產業轉型升級借鑒意義很強。
堅持“缺什么、補什么,干什么、學什么”,紹興以需求為導向推動培訓提質增效。按照單位工作核心職能,紹興市區分綜合、經濟、城建、民生、執法、國企等領域,統籌考慮班次設置、教學模式、人員選調等方面,建立教育培訓“需求調研—課程定制—成果轉化”閉環機制,推動訓前帶著目的來、訓中帶著問題學、訓后帶著經驗回。
“我們堅持規劃在先、調研在前,加強專題班次長遠規劃、需求分析、周期調度,今年計劃舉辦全面深化改革、低空經濟、對外開放、文商旅融合等各類專題研討班19個,力爭實現5年內市直部門重點領域系統化專題培訓全覆蓋。”紹興市委組織部干部教育處處長邊春園說。
加強履職能力培訓既要注重崗位需求差異,也要充分考慮干部成長階段不同。紹興市針對領導干部、中層干部、年輕干部等對象特點,差異化設置教育培訓模式和課程,分別采用業務負責人“研究式培訓”、年輕干部“長班短訓”“融合比學”等方式,做到因人而異、因材施教。
立足精品精益
強化多元化內容供給
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的新昌實踐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……去年12月底,在全市“好師資、好課程、好教材、好案例”成果集中展評活動上,來自全市各黨校的老師帶著精心打造的課程登臺亮相。
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是加強履職能力培訓的主攻方向。圍繞城市發展戰略,紹興充分整合各類教學資源,持續打造專業覆蓋全面、又具備地方特色的履職能力課程體系。目前納入“產城人文”系列等精品課程127門,同步推動“一縣一品”品牌課程建設超200門。以新昌縣為例,立足“三花、新和成、萬豐、京新”4個循跡溯源現場教學省級示范點,打造“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”品牌,量身定制出30余門特色課程、3條精品教學路線。
此外,面對基層一線培訓資源缺乏、工學矛盾等問題,紹興堅持線上線下相融合、集中分散相結合方式,通過送教上門、送課下基層等多種方式,市縣聯動打造“云端課堂”、舉辦大講堂,定期邀請名校師資現場解讀前沿知識、分析發展趨勢。依托“浙里學習”平臺每年上線履職能力學習專題15個以上、專業課程超100門,切實滿足各專業領域干部專業知識更新需要。
“要著眼履職能力培訓的廣度、深度、精準度,建立更加靈活精準的供給與需求匹配機制。”紹興市委黨校校務委員會委員葛斐說,“下一步將繼續堅持‘走出去+引進來’相結合,對外拓展專家學者、領導干部等師資,對內加強市縣黨校聯動培育,持續打造履職能力培訓精品課程。”
突出實戰實效
推動多渠道專業訓練
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頭上講臺作專題報告,市委常委結合分管工作作專題輔導,建立市直部門主要負責人“一人一門”專業課程庫,常態化邀請“擔當作為好干部”等先進典型分享經驗……履職能力培訓照本宣科不行,干而論道是關鍵,讓懂政策的人講政策、讓懂方法的人教方法。
今年以來,紹興健全“干中學、學中干”能力提升機制,提出跨界融合、翻轉課堂、融合比學、模擬實訓、現場教學、專業小組等專業能力實訓“十法”,推動干部在學干貫通中提能力強素質轉作風。
案例教學、情景模擬、翻轉課堂、沙盤推演……越來越多的實訓課程走進課堂,涵蓋產業發展、鄉村振興、應急處置、項目招引等方面,使培訓更加貼近工作實景、融入業務實操。“全媒體時代下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放大,這次通過緊急事件新聞發布會情景模擬課程,讓我們身臨其境體驗了輿情引導與危機處理過程,受益匪淺。”今年4月舉辦的年輕干部培訓班上,剛剛結束情景模擬課程的學員王子涵說。
實踐是最好的課堂,實戰是最有效的歷練。紹興深化實踐鍛煉模式,組建運行“青年學習社”,讓相近專業領域的干部定期交流互鑒、聯合開展咨政研究、聯動解決重點項目問題;組織600余名干部赴長三角、粵港澳大灣區等地開展對標學習;選派100余名干部下沉重點項目、基層工作一線開展駐點鍛煉,全力保障全市重點工作順利推進。
分享到: | 【打印本頁】【關閉本頁】 |